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位于临渭区交斜镇交斜村红色会客厅广场东侧,1958年12月,陕西省渭南县(今临渭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12月被陕西省文物局公布列入陕西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该石碑高2米,宽0.9米,顶部呈圆弧形,底部为方形基座。尽管岁月的风雨侵蚀了其表面,碑文依旧清晰可见。碑的顶部雕刻有双凤朝阳的图案,并刻有“胜利”二字。碑文上端刻有“中华民国二十八年七七抗战建国二周年”字样,中央部分题有“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九个大字,采用隶书书写,下端则刻有“陆军第一军第一百六十七师师长赵锡光、副师长熊克念率全体官兵”字样。
1938年,赵锡光奉命重建国民党167师,并作为36军的先锋部队参与了武汉保卫战。不久后,胡宗南的14兵团遭遇失败并撤退,为了保存实力,胡宗南命令赵部必须在鹦鹉关坚守24小时以掩护撤退。尽管赵锡光深知胡宗南的意图险恶,但出于对民族大义和抗战事业的忠诚,他坚持在阵地上坚守了48小时,直至国民党部队全部安全撤离后才开始撤退。胡宗南因此无奈地提拔赵锡光为36军军长,并命令其部队前往关中进行整训和休养,同时负责陕东河防任务。
赵锡光率部经过渭南交斜时,当地民众得知该部队是刚从武汉保卫战前线归来的部队,便自发组织社会各界人士为抗战部队捐赠粮食和物资,部队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休整。师长赵锡光、副师长熊克念对交斜民众的慷慨援助深表感激,并向交斜民众承诺:必将严守黄河防线,绝不允许日军侵入大西北。赵锡光部在离开前,在交斜民众的帮助下修建了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既是为了纪念在武汉保卫战中牺牲的一六七师将士,也是前线抗战部队与交斜民众深厚情谊的见证。
这座纪念碑不仅是对那些英勇牺牲将士的缅怀,也是对那段艰苦卓绝抗战岁月的铭记。它静静地矗立在交斜的土地上,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那段历史,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继续前行,提醒着后人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相关人物简介
赵锡光:赵锡光(1901年7月10日~1955年10月9日)。字重华,爱国将领、原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生于云南保山瓦窑镇横山村。1919年考入云南讲武堂。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团长、副师长、师长。1940年任国民党第36军军长、第38集团军副总司令(未到职)、第八战区政治部主任。1946年5月任新疆警备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南疆警备司令和整编第42师师长。1949年9月25日协助陶峙岳组织策划新疆和平起义,后任第22兵团副司令员兼第9军军长。1950年为抗美援朝捐献黄金180两。1954年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1955年10月9日在新疆石河子病逝,葬于石河子市南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