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代的高鼎晚年闲居于农村,远离纷扰,享受田园之趣。鲜少有生平事迹被记录的他,却因这首《村居》而名传后世。这首描写春天和童趣的小诗,富有画面感,饱含生活美,让人感受到恬静美好的气息。
眼下,正是春意萌动、欣欣向荣的时节,何不和高鼎笔下散学归来的儿童“梦幻联动”,一起趁着东风放飞纸鸢呢?
一
风筝,又叫纸鸢、风鸢、纸鹞,这个采用竹篾、纱纸条、线等制作而成的工艺品,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一直广受喜爱。
最早的风筝,和我们常见的纸风筝、布风筝等“大相径庭”。相传墨子于公元前5世纪用木头制作了一只“木鸢”,被视作风筝的起源。后来他的学生鲁班在此基础上改进了设计,使用更轻的材料如竹子、丝绸等,使风筝更易飞行。直到东汉的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出现了纸做的风筝,“纸鸢”由此而来。
风筝在军事战争中,曾扮演过测量距离、传递信号的重要角色。楚汉相争,韩信用风筝测量地道的距离;垓下之战,风筝让竹笛迎风作响,汉军的四面楚歌得以涣散了楚军的士气;侯景之乱,梁武帝被包围时尝试放风筝向外求援。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和“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风筝,“实力”确实不容小觑。
当然,说到风筝,我们的脑海里更多的还是关于和平及幸福的场景。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这和孔子的弟子曾皙描述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有异曲同工之妙。虽是平凡生活的场景,却给人以抚慰心灵的感觉。
古今名人与风筝有渊源的不在少数。除前文提到的,宋徽宗也对风筝情有独钟,他曾在宫廷中举办风筝比赛,并以花鸟为主题设计风筝图案,推动风筝成为高雅的艺术。曹雪芹也是风筝制作高手,他编写了《南鹞北鸢考工志》,这本书至今仍是传统风筝制作的经典参考。鲁迅曾写过散文《风筝》,回忆和弟弟的风筝往事,展现风筝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意义。
二
经历了漫长的冬天,如今四月春回大地、气温回暖,踏青的人们忙着感受春的气息,五彩斑斓的风筝迎风飞起,一派热热闹闹的景象。
一项简单的放风筝活动,其中又蕴藏怎样的奥秘和魔力呢?
寻觅浓浓春意。正如诗里所描绘的,绿草萌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绿舞动,水泽草木在春的怀抱下蒸腾出水汽,如同烟雾一般。晴好的天气、适宜的温度、满目的春景,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远离城市,走向郊外,放风筝的过程,也是感受春意盎然的过程。
寄托美好祝愿。放风筝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承载了诸多美好的寓意。比如,古人认为放风筝可以将愿望带向天空,达到祈福的效果;或是可以将写下疾病或烦恼的风筝放飞后剪断,从而驱除晦气、带走厄运;风筝在天空高飞,也象征着自由自在,有的地方还会在风筝上挂上灯笼,于夜晚放飞,象征光明与希望。
促进强身健体。放风筝是个“体力活”,起飞时需要逆风奔跑,将风筝举高并缓缓释放线长,保持线适度紧绷,利用风力托起风筝。风筝倾斜或摇晃时需要及时调整,修正角度,运用反方向拉绳恢复平衡。如遇风筝线松弛下垂,则需快速收线或奔跑以重新获取风力支撑。研究表明,放风筝还有利于刺激大脑释放内啡肽和5-羟色胺,能够有效调节情绪。难怪会有“鸢者长寿”的古话!
增进亲子关系。举目远眺,郊外放风筝的多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成员配合完成,能够有效增进亲子对话,融洽亲子关系,是亲子活动的绝佳选择。起飞过程齐心协力,放飞以后成就满满,既让孩子锻炼了身体协调性和奔跑能力,也让父母找到童年时的纯真与快乐。
三
放风筝兼具传统色彩和现代元素,是一项有趣且有益的活动。比如,山东潍坊有一年一度的“潍坊风筝节”,各式各样的风筝在天空“同台竞技”,为市民游客带来视觉与文化的双重盛宴。
以风筝为媒介,品味这一传统民俗的意蕴悠长,捕捉这座城市变化的气象万千,小小风筝带你解锁文化传承发展新天地。
于教育实践中融入风筝文化。以风筝文化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讲解风筝的历史起源、飞行原理、制作工艺等知识,播撒科学文化的种子,引导学生亲手设计制作并放飞自己喜爱的风筝,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及身体素质,让风筝为孩子们的童年增光添彩。
于春的邂逅中感受城市变化。随着放风筝的脚步邂逅美丽春天,在春的洗礼中感受城市变化,近年来,我市不断厚植生态底色,抬头看见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强化扩绿兴绿护绿,闭眼呼吸富含负氧离子空气,一座功能完善、管理精细的美丽宜居城市正在加快形成。
于风筝体验中弘扬传统文化。2006年5月,风筝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明时节,将放风筝与民俗体验、中医理念、传统文化等元素相结合,探寻身心健康成长、文化传承发展相得益彰、互促并进之道,深切感悟传承千年的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冰消雪融冬归去,姹紫嫣红春已至,选择合适的天气和玩伴,让我们一起趁着东风,走向户外,去放飞纸鸢、放飞梦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