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薪火,灼灼其华。在这里,少年们沿着朝邑起义的红色足迹,在丰图义仓的斑驳砖墙上读懂家国担当;循着"渭华照金"的革命星火,于黄河岸边的老腔声里聆听信仰回响。从镰山烽火到洛惠渠精神,孩子们以文字为犁,深耕这片沃土;用笔墨为镜,映照初心如磐。当羌白的古钟遇见新时代的晨光,当年少的心跳共振着历史的脉搏,每一篇文章都是对红色基因的深情解码,每一段文字都是对时代使命的热忱回应。在“赤子文心”栏目中,陆续推送大荔学子的优秀文章,让我们循着这些跳动的文字脉搏,触摸青春的温度,聆听信仰的回响,共同见证新时代少年在传承中创新、在铭记中前行的成长轨迹。
本期文章:冯翊初中七(10)班 张竝祯
山谷中悠扬的歌声
“花篮的花儿香啊,听我来唱一唱……”,一首歌曲,将我的思绪带回到了那段陕北回忆。
青山之间,南泥湾旁,清风拂过,杨柳依依,青涩但饱满的麦子送来阵阵清香。“南泥湾,好地方”的余音萦绕心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犹在耳旁。一派生机之象,难以想象这儿竟然曾经贫瘠荒凉。
“往年的南泥湾,到处是荒山”,曾经恶犬般的日军包围了陕甘宁边区,妄图剿灭驻扎在此的共产党。陕北的天气愈发寒冷,生存也愈发艰难,燕子带着寒意离开了这片土地,蚂蚁也匆匆消失于地底。这片土地成了无情的战场,战士们蹚泥地、吃树皮。就在这紧急关头,伟大领袖毛主席写下八个大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仿佛黑暗中的一盏明灯,让战士们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那遍山的野草和荆棘是如何变成良田的?是盛夏的炎热中坚守的身影,是寒冬的凛冽中燃烧的信念。“又战斗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由王震带领的三五九旅是一支能打仗、能耕地的“全能旅”,因此“一把锄头一杆枪”变成了他们从不离手的“两件套”,在泥洼中睡觉、在田垄上吃饭、在烈日下炙烤。战士们用汗水滋润土地,用锄头斩破炎热。即便是隆冬,山谷变成了“弃儿”,没有太阳的关照,没有生机的光临,但战士们的信仰不需要太阳的嘘寒问暖,他们用刚强意志战胜寒冬。
“咱们走上前,鲜花送模范”,正是这样的坚守,共产党人才打破敌人的“灭国狂言”,从“一无所有”到“人有我优”,将荒凉的南泥湾开垦成粮食遍地的“好江南”。
今日之中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激励着一代代人不断打破国外的一项项垄断。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DeepSeek的创始人梁文锋勇立潮头,凭借卓越的创新能力和坚定的信念,带领团队开辟出一片新天地;从药学院走出去的饺子导演,打破专业限制,勇敢逐梦,让中国电影立足于世界影坛;出生于矿工家庭的格斗女王张伟丽,依靠“记住我”的豪迈气概,连续三次卫冕UFC女子草量级金牌赛。他们都是勇敢逐梦的人,是新时代的榜样。
漫步南泥湾,一座巍峨的党徽赫然出现在我眼前,那农民的镰刀刀锋凛冽,那工人的锤头愈显厚重,仿佛展现出当年战士们的决心,震撼山谷。“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是陕北的好江南”。曾经的沧桑已经画上了句号,时代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的手中。“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努力学习,继承并发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红色精神,刻苦钻研,点燃青春之火,助力祖国腾飞!
辅导教师:刘时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