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之美,始于颜值,源于治理,终于内涵。近年来,新池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品牌活动为载体,积极探索文明实践新路径,让文明之花在基层绽放。今年5月,新池镇成功获评“全国文明镇”。
强化阵地建设,筑牢文明实践“硬支撑”。加强顶层设计。严格对标县级要求,构建“1所14站”全覆盖阵地网络,配备专职人员。形成党委书记任所长、村党支部书记任站长的组织架构,制定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管理办法、人员构成等机制,明确重点任务及实施路径,将文明实践与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建强阵地体系。积极探索“党建+文明实践”模式,巧妙整合党群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积分超市等服务场所,形成“15分钟文明实践圈”。设置“习语金句亭”“扫黄打非长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墙”“乡风文明一条巷”等10余个,共同营造文明、和谐的乡村氛围。育强服务合力。统筹“五老乡贤”、返乡青年、退伍军人、驻村干部等力量,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巾帼志愿队等30支队伍,实现“群众点单—站所派单—队伍接单—群众评单”闭环服务,年均化解纠纷300余起。
弘扬文明乡风,培育文明实践“新风尚”。移风易俗树新风。通过确定调研课题、征求各方意见,制定下发《移风易俗倡议书》《新池镇红白事章程实施细则》,健全红白事事前主动报备、事中上门服务、事后奖惩激励“三项机制”,创新推行红白事“双卡”管理模式。运行以来,已累计规范办理红白事90余起,平均每户节约1万余元。基层治理常态化。发挥村庄建设监督委员会、红白理事会等“五会”作用,完善村规民约、优化村民议事机制,落实环境整治“三五”机制,积极探索“善行义举”“红黑榜”“积分制”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路径,运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整合多方调解力量,开展法律志愿服务宣讲活动60余场次,受惠群众达1000余人次。厚植精神铸脊梁。开展“好媳妇”“好公婆”“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选树典型500余人;组建“五老”“百姓名嘴”宣讲团,推广“家风家训”展示牌,编写《新池家规家训集锦》,并将遵守家风家训相关内容纳入《村规民约》;设置善行义举榜16面,32人获评“新时代身边好人”并赠送慰问礼包,形成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
注重需求导向,激发文明实践“新活力”。文明助推产业振兴。组建产业技术志愿服务队,纳入专家教授助力团成员、第一书记、技术人才,土专家等成员,定期开展线上线下培训,先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28名,“土专家”“田秀才”45人,累计解决灌溉、病虫害防治等难题1200余件,技术覆盖率达95%。目前建成省级园区1个、市级园区2个,红薯产学研基地获评“市级专家工作站”。文化惠民凝聚人心。以“我们的节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为依托,举办书画展、广场舞大赛、村民运动会、“村晚”演出等文化活动20余场,坡南“血故事”非遗巡回展演吸引线下观众3万余人次、线上点击20余万人次。品牌矩阵提升成效。持续创新推广“薪火课堂 智慧新池”“耄耋笑脸+”等志愿服务品牌,“薪火课堂 智慧新池”项目以返乡大学生开设多样课程引导培育正确价值观为主旨,荣获陕西省首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二等奖。连续8年举办“集体升学礼”,用“行李箱+爱心笔记+保温杯”替代“升学宴”,惠及300余家庭,让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的新风吹遍新池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