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历史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每一个人身边的宝库。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本教科书,一座博物馆就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今天中午,我从《新闻30分》中得知,2025年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重点强调在快速变化社会中,作为文化身份的重要连接者、创新者和守护者,博物馆如何与时代共振。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博物馆总数达到6833家,涵盖了历史、艺术、自然、科技等多个领域,博物馆类型丰富多样。从各大城市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特色鲜明的专题博物馆,到“学术味儿浓”的高校博物馆、基层一线的乡村博物馆等,我国博物馆的数量供给日益提升,博物馆网络进一步延伸,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拼图”,更好地对接起社会的“博物馆热”。
博物馆不是冰冷的玻璃柜和古老的文物堆,而是一座跨越千年的对话桥梁。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一段动人的故事。
唐代诗人杜牧曾在一把生锈的断戟前驻足,写下“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短短十四个字,道出了我们与历史相遇时最动人的姿态——在时光的尘埃中辨认文明的印记,在斑驳的锈迹里触摸先人的温度。

(图片源自网络)
在家乡渭南这片古老美丽的土地上,各地的博物馆向我们呈现了一幅跨越千年的壮丽画卷。从渭南市博物馆的青铜器上,我们读懂了周秦文明的厚重;潼关古城博物馆的刀剑铠甲,诉说着“山河表里”的峥嵘岁月;而华州皮影博物馆里跃动的光影,则让我们看到黄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民间智慧……
这些博物馆就像散落在渭南大地的明珠,连缀起从史前文明到红色热土的记忆链——半坡先民在这里制陶,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这里写下“离离原上草”,渭华起义的烽火在这里点燃。它们告诉我们:家乡的每一寸泥土,都沉淀着值得守护的故事。
同学们,博物馆是彰显地区风貌、提升城乡内涵的文化空间,也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机构、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更是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场所。让我们走进博物馆,触摸历史的脉搏,感受先辈的荣光,树立远大目标,坚定理想信念,热爱伟大祖国,努力学习,奋发前进!

作者杨雨嘉,渭南市临渭区前进路中学八年级三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