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分为七个部分,共22条政策举措,紧扣教育“三大属性”,体现教育强国“六大特质”要求,支撑“八大体系”建设。发布会重要观点如下: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周大旺:《意见》于2024年4月开始编制,对于人工智能在接下来的重要地位做出阐述,从大中小学贯通的人工智能课程和师生素养出发,目标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最终落实科教兴国。
教育部教育数字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杨宗凯:有序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应用试点,不断深化人工智能与教、学、管、评、研等场景融合。
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马丽: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聚合起丰富多样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有力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让广大师生无论身处何时、身处何地,都能便捷地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有效弥合了数字鸿沟,促进了教育公平。
广东省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党委书记鲁江:学校围绕日常教育教学,构建了涵盖备课、授课、作业、辅导、考评的智能化教学闭环体系,以及选课排课、巡课听评的智慧教研矩阵,以前沿AI技术集群全面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形成“教-学-管-评”一体化的智能教育生态,通过数据流贯通与智能中枢建设,实现校园全场景的智慧化蜕变。
通读全文,笔者关注到以下部分或将成为一段时间内的主要变革场域:
强化一平台一中心
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将继续作为优质资源的凝聚地,各级教育教学平台的总入口,汇聚中国所有师生的终身学习平台。升级平台公共服务,完成招生、考试、学籍、学历、教资、就业等一系列“一网通办”功能。建好国家教育大数据中心,统一数据标准和接口标准,逐步实现“一数一源”。(国家平台深化运营、提升师生活跃度)
AI助力教育变革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一体化,探索建设云端学校、智造空间、未来学习中心,建设“人工智能+X”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完善知识图谱,构建能力图谱,构建新型教学组织形态,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实现人工智能驱动的大规模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智慧教室、AI实验室、AI学伴、AI教室助手)
大数据赋能教育评价改革
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支持的教育评价机制,推动实现教学全过程、发展全要素伴随式数据采集,开展精准画像。(伴随式学生终端、师生画像、大数据治理)
持续推进教育新基建
利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两新”政策, 升级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推进智慧校园标准化建设,逐步普及教学智能终端。(智慧校园升级、普及学生终端)
数字化产品供给侧升级
统筹利用市场融资等多种渠道,引导社会资本支持教育数字化发展。学校加强经费统筹,保障教育数字化支出。构建全国统一的数字教育资源供给大市场,引导企业研发符合应用需求的数字化教育产品和解决方案,保护资源贡献者知识产权。(以租代建、共建运营等多方式)
一把手工程
各地各校把教育数字化作为一把手工程,省级教育部门加强统筹实施,教育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数据局各有分工。(省市区县校书记主抓的工作)
结合当前国内及国际形势,教育作为“扩大内需”、“培养人才”、“美好生活”的多个需求连接点,重要性不降反增,教育数字化变革成为当前时代的重要话题,也是实现教育强国目标的必然要求。接下来“教-学-管-评”的全面数字化,人工智能的全域赋能,AI与大数据双轮驱动,教育科技企业和产品亟待换挡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