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骄阳似火 ,炽热的阳光洒满沃野田畴,孕育着丰收的希望。7月22日,临渭区农技中心工作人员步履匆匆,深入官道镇,对今年粮食生产主推的玉米密植关键技术展开现场核查。

踏入长势喜人的玉米田,油绿发亮的叶片宛如灵动绿绸,在微风中轻摆,舒展而充满生机。每一片叶、每一根秆都铆足了劲儿,悄然孕育着丰收的希望,生动诠释着密植技术下农田的蓬勃活力。

东姜村玉米密植大户姜炳军难掩欣喜地说:“往年我从没试过密植,今年在区农技中心技术人员的悉心指导下,种了200多亩密植玉米,每亩苗数均在5500株以上。你看现在这长势,真是喜人!接下来我还得抓紧做好后期田间管理,今年肯定能丰收!”
在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道路上,官道镇深知技术是撬动丰收的第一支点。在夏玉米种植的关键时期,紧紧锚定夏玉米增密度“5335”主推技术,把“一增三改一防”奉为增产的“制胜法宝”,全力以赴挖掘秋粮增产潜力,为全年粮食丰收筑牢坚实根基。
官道镇依据玉米品种特性精准施策:大穗型品种每亩种植密度严控在4500—5500株,中小穗型品种提至5500—6300株,让每一寸土地物尽其用,每一缕阳光都高效转化为丰收能量,尽显科学种植的智慧。同时,从源头上强化植株在密植环境中的生存力,种植模式上,将传统匀垄种植调整为宽窄行种植,巧妙优化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为玉米营造舒适“小气候”;在施肥方式上,摒弃粗放用肥,推行精准配方施肥,依据土壤养分与玉米生长周期需求精确配比,大幅提升水肥利用效率,让每一份投入都化作丰收底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集成绿色防控、化控防倒、一喷多促等先进技术,从病虫害监测预警到科学防治,全流程护航玉米茁壮成长,筑牢丰收“健康防线”。
除核心技术深耕细作外,官道镇还积极推广一系列高产配套技术,构建全链条科学种植体系。单粒精量播种技术确保株距均匀、出苗整齐,为密植高产奠定坚实基础;喷灌、滴灌及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水肥精准调控,既节约水资源,又大幅提高养分利用率;“适时晚收”技术给予玉米充足灌浆时间,让每一粒玉米饱满充实,每亩可增产5%—10%。截至目前,官道镇主推的玉米密植关键技术推广面积已突破万亩大关,让越来越多农户掌握了密植高产“独家窍门”,让科技种田的“金点子”真正变成了丰收的“甜果子”。
苏武村种粮大户王继明谈起种植经验,打开了话匣子:“种庄稼得讲科学,首先在‘种’上就得下功夫。种植密度要合理,每亩控制在5500到6500株最合适,要是超过7000株,植株间光照不足,光合作用跟不上,产量肯定受影响。施肥也有门道,千万别图省事一次性施完全周期肥料,那样容易导致后期脱肥,还可能让根系负担太重,风一吹就倒伏。最好结合中耕分阶段追肥,既能保证营养均衡,还能增强作物抗逆性。再者就是‘管’,打药、化控这几样活儿都得跟上,不能马虎。还有一点很关键,温度对产量影响大,遇上高温天气,作物授粉会受影响,这时候就得及时干预,不然收成会受不小影响。”
官道镇的谋划不仅局限于玉米单季增产,更着眼于小麦玉米周年生产效益最大化。通过精心优化品种搭配,紧密衔接茬口,实现两季作物协同增产。玉米适时晚收增加粒重,小麦适当晚播培育壮苗,形成良性循环。力争通过技术集成与推广,在部分田块实现小麦玉米两季亩产超“吨半”(1500公斤)的目标,进一步提升粮食综合产能,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国家战略在这片沃土上落地生根。

南家村党支部书记南金红信心满满地说:“今年咱村把整合的114亩土地全用上了,清一色种上密植玉米。技术人员常往田间地头跑,手把手盯着指导,你瞧现在这玉米,长得齐刷刷、绿油油的,势头正猛!只要后期管理再铆足劲跟上,今年秋粮保管又是个大丰收,村集体经济收入肯定能再上一个台阶!”
从种子入土的期待到收获时的喜悦,官道镇的土地承载着科技赋能的力量与丰收的期盼。推广玉米密植技术,是种植模式的革新,更是守护粮食安全的庄严承诺。随着技术措施如春雨般浸润田野,广袤农田必将迎来仓廪充实的金色秋天,用沉甸甸的收获,书写乡村振兴的丰收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