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暑意正浓。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学部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怀揣着助力乡村语言发展的热忱,奔赴渭南市蒲城县尧山镇马家村,开展入户调研与普通话推广活动。团队成员们深入田间地头、走进村民家中,在面对面的访谈中倾听乡音故事,在心贴心的沟通中播撒普通话的种子,用青春力量架起跨越隔阂的语言桥梁。

马家村作为典型的关中村落,保留着浓郁的地方方言特色。团队成员抵达后,先与村两委干部座谈交流,详细了解村庄人口结构、日常交流习惯及普通话普及现状。“村里老人多,一辈子说惯了土话,跟外地来的商贩打交道时,常因口音闹误会。”马家村党支部书记焦会军的话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推广普通话不只是教几句标准音,更是为村民搭建起一座通向更广阔世界的桥,推广普通话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油然而生。

穿行村落,倾听方言里的乡土密码
上午,实践团队分成三组开展入户调研,队员们耐心讲解村民方言对应的普通话表述,并详细记录村民对普通话看法,一来一往间,调研本上写满了生动的语言样本。
实践团队举办普通话一对一访谈,结合村民生活场景,讲解普通话重要性:助老人出行沟通,便青壮年务工交流,利孩子学习成长。还传授常用词发音及易混点,用实例让村民明白普通话价值,现场互动频繁,收获良好效果。

寓教于乐,让普通话走进日常生活
中午时分,实践团队的成员们或蹲在田埂边,或坐在农家院里,和村民们凑在一处拉起了家常。期间,村民们以淳朴热情的方式款待了队员。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聊起普通话在就医、接孩子放学这些日常场景里的用处。你说一句方言的妙处,我说一个普通话的实在,热热闹闹的交流中,村民们心里越来越亮堂:学普通话,不是丢了老家的根,是给日子添了份实在的便利。

薪火相传,语言桥梁连接城乡未来
活动中,老人们的参与热情格外动人。他们围坐在一起,跟着队员们一字一句学发音,不时点头念叨“这可太有用了”“学会了去镇上看病方便多啦”。大爷、大娘、叔叔、阿姨们凑在一块儿,你帮我纠正、我提醒你发音,笑声里透着对新知识的稀罕。看着老人们脸上舒展的笑容,听着他们连声道谢的朴实话语,队员们心里暖烘烘的。团队负责人李政伟望着这一幕幕,深有感触地说:“语言是文化的根,更是通心的桥。我们会一直抱着‘村民需要啥就教啥,学了能用才算数’的心思做下去,让普通话真正成为帮着咱乡村往前奔的‘隐形翅膀’,带大家看见更宽的世界。”